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思路更为清晰和系统化。教案的编写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
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初中化学教案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参观实验室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实验室以及一些常用的仪器和使用方法。第二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而学习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第三课时将学习仪器的洗涤以及做出本课题的总结。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通过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刻的认识进入化学实验室也是要遵循实验室规则的。以及让同学们回忆家里的厨房中储存白糖、食盐、酒、醋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让同学们看书中的彩图,然后通过课件投影出更多的实验室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让同学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最后让同学们观看一些仪器图片,展示实验室一些常用的真实仪器。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画出一些仪器,让同学说出仪器的名称。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总结。
5、布置作业:让同学回去看家里厨房的容器使用方法以及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3、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三、仪器的洗涤。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中化学教案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
1、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1课时。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
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引入]请确定h2o、mgcl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请两个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化合如何表示?正确读法是什么?
倾听,思考。
引出新课题。
[板书]5表示方法及读法。
+1-1?+1-2?+1-6-2?+1-2。
nacl、?h2o、h2so4?、h2so4。
读法:+1价的钠元素。
—2价的氧元素。
—2价的硫酸根。
练习标化合价,练习读法。
naoh、?hcl、al2o3?、cu、?s。
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再现、巩固知识。
[引言]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同样,运用化合价知识,可以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倾听,领会。
引出新课题。
[板书]四、化合价的应用。
1.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并且正、负化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举例](1)已知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
化学式:fecl3。
(2)课本第81页例1、例2、例3。
练习写化学式: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给出不同的化合价的物质间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氯化钠(镁、铝)、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其余同学做练习。分小组讨论,全体同学一起纠正。
再现、巩固新知识。加强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集体合作精神。
[板书]。
2.推断某元素化合价。
例:试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查表得知:钾为+1价,氧为—2价,氯有—1价、+1价、+5价、+7价等不同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
+1+x+(—2)=0。
x=+2—1=+1。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巩固新知识。
强化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板书]。
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初中化学教案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冰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b.沙尘暴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水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0.2%b.2%。
c.10%d.20%。
3、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初中化学《水》教案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三靠”
1. 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 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 软化:煮沸: 家庭
蒸馏:液 气 液
初中化学教案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实验引探法。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目标:
(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
(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 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b、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所以是混合物。
c、它们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种类不止一种。
d、把它们共同灼烧,所得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fe2o3fe3o4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